您好!今天是:
 
当前位置:首页 >> 改革前沿 >> 事业单位改革 >> 内容
中央编办等部门就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答记者问
发布日期:2012-06-25  来源:市委编办  浏览次数:  字号:〖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盛若蔚

改革总体目标

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事业单位改革。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十七届二中全会要求抓紧制定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指导意见和方案。2011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中发5号文件)。近日,中央编办、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人就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不断完善改革总体布局的又一重大决策,事关全局

问:如何理解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重大意义?

答: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作出的重要部署,是继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之后不断完善改革总体布局的又一重大决策,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一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客观要求。事业单位广泛分布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与民生关系密切的领域,是政府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公益服务是民生的基本内容,公益事业发展滞后,必然会积累民生方面的矛盾,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只有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促进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落在实处。

二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迫切需要。从需求结构看,通过改革,加大对公益事业的投入和供给,有利于扩大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从产业结构看,通过改革,促进我国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将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主要由第二产业拉动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拉动的转变。从要素投入结构看,通过改革,不断发展壮大我国公益事业,提高事业单位的质量和水平,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要素和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三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完善我国改革开放总体布局的必然要求。事业单位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改革紧密联系、相互影响。这些年来,事业单位改革一直在推进,并取得积极进展。但总的看,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框架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事业单位管理和运行中仍存在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仅影响了事业单位功能作用的有效发挥,也制约了相关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因此,要从改革开放总体布局的要求出发,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努力形成各个领域改革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四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通过改革,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把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的微观事务交给事业单位,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到公益事业发展上,加强对公益事业的政策引导、总体规划和有效监管,同时明确事业单位的功能定位,强化公益属性,更好地实现政府的公共服务目标。

检验改革成败的标准,要看几个“是否有利于”

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答:现阶段,我国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公益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改革不是简单地减人、减机构、甩包袱,更不是把事业单位搞小变弱。这一改革目的,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要求。检验这项改革成败的标准,就是要看它是否有利于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专门人才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公益事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否有利于事业单位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和社会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总体目标与阶段性目标远近结合、梯次推进、分步实施

问:如何理解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答: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这一总体目标,与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相衔接,与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目标要求相联系,充分体现了中央关于切实加强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提高公益服务水平的新期待。

改革的阶段性目标是,从2011年到2015年,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从事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收入分配、社会保险、财税政策和机构编制等方面改革取得明显进展,管办分离、完善治理结构等改革取得较大突破,社会力量兴办公益事业的制度环境进一步优化。这一阶段性目标,主要是针对目前存在的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体制机制的关键环节进行改革,力求一段时间内见到成效,为实现总体目标奠定基础。

改革的总体目标与阶段性目标,是中央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对改革分阶段、分步骤推进的总体设计。总体目标明确了改革努力的方向,描绘了改革的蓝图;阶段性目标明确了在分类的基础上,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规划了改革清晰的路线图。两者之间是远近结合、梯次推进、分步实施的关系。

不是“另起炉灶”,不替代正在进行的行业体制改革

问:如何理解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与行业体制改革的关系?

答: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积极探索事业单位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在总结前期各行业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是解决改革涉及的共性、基础性和衔接性问题,不是“另起炉灶”,不替代正在进行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新闻出版等行业体制改革。中发5号文件明确提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新闻出版等部门要按照现行的领导体制和政策规定,继续推动行业体制改革,同时也明确要求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要注意与行业体制改革相衔接。

推进改革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具有广泛民意基础

问: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具备哪些有利条件?

答:当前,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一是牢固的政治基础。党中央、国务院高举改革开放旗帜,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指导性文件,为推进改革提供了正确的行动指南。二是不断增强的物质基础。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和长足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和财政实力明显提高,为公益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一定的财力保障。三是扎实的实践基础。各地区各部门已经进行多年探索,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新闻出版等行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特别是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个试点省市先行先试,积累了丰富经验。四是广泛的民意基础。群众对公益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需求层次日益提高,对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今年是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20周年,下半年还将迎来党的十八大的召开,社会各界对改革普遍关切,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新的阶段。这些都为事业单位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我们一定要抓住当前改革的有利时机,乘势而上,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坚持正确的方针政策,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把工作做实做细,不断把改革推向深入。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Copyright 2012(C) 主办单位:中共常州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建议使用IE9.0或以上浏览器访问本站
苏公网安备32041102000483号  苏ICP备050036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