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3月2日电(记者 雷敏)2013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获准实施,新一届政府承诺在本届任期内,将国务院各部门1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削减三分之一以上。
一年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实际行动践行诺言,大刀阔斧调整机构、削减下放审批事项,向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目标阔步迈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审批“瘦身”流程再造
“去年以来新组建的国家能源局加快推进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以风电产业为例,现在所有的风电项目核准权都已下放到了地方。”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动真格的”——这是国内外舆论对中国新一届政府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评价。去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获准实施后不到一周,新一届国务院首次召开的常务会议就确定了方案的任务分工。7月,国务院新组建及重新组建六部门的“三定(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规定全部公布。
在《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中,就包括整合原国家电监会和原国家能源局职能,组建新的国家能源局。
相比机构上的整合调整,政府职能转变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也更加复杂艰巨。
以能源行业为例。新“三定”方案中,在整合原国家能源局和原电监会职能基础上,重点强调职能转变,明确取消8项职责,包括取消电力、煤炭、油气企业的发展建设规划审批等多项权限。
“当前迫切需要加快审批制度改革,这是解决腐败的源头问题。”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实际上对民营企业来讲不仅仅是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垄断行业进不去的问题,而是各行各业的审批事项太多了,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最后也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力破“一放就乱”的困局
去年以来,中央一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步快进,取消下放了300多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然而,人们也担心行政体制改革会不会再次陷入“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困局。新一届政府对此高度警惕,提出“该放的坚决放开到位,该管的必须管住管好”。
去年9月挂牌的上海自贸区被认为是中国推进新一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试验田。自贸区探索仅限定企业“不能做什么”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显示出政府减少过度行政干预,将更多的主动权、决定权交给企业、交给市场的决心。
不提交经营场所产权证就能注册企业,地址不真实怎么办?申办企业不验资了,认缴资金不能如期到位怎么办?企业自行报送的年度报告内容虚假怎么办?针对这些问题,上海自贸区建立了企业信息的跟踪抽查制度。
在上海自贸区,根据有关规定,登记机关应对企业年度报告进行抽查,如果发现有企业不按时申报、申报不实或虚假承诺,将予以处罚。
全国范围改革注册资本登记制度后,各级工商部门努力加快建设市场主体信用公示系统,要使被列入“黑名单”的市场主体“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在办理登记许可、资质认定、银行贷款等业务时受到限制。
政府转职能仍“在路上”
去年以来,转变政府职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的当下,政府“变脸”仍然任重道远。
“现在的情况是,中央一级的行政审批下放了一些,但地方政府还有大量的审批存在,改革的进程还是太慢,我听说,光一个浙江省,就有1万多项审批事项,我都弄不清与我们公司相关的审批都有哪些,实在是太多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推动这项改革面临的阻力太大了。”宗庆后说。
宗庆后建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第一步先从中央到地方进行梳理,中央看看究竟需要多少项行政审批,地方上现有的是多少项,除了必须的,其他都予以废除;第二是制订标准,符合标准的企业可以放开干,不用再等审批,政府行政审批也能有章可循;第三是建立备案制,并将项目等情况向社会公开,减少重复投资和过度投资的问题。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今年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要继续把简政放权作为“当头炮”,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近期国务院各部门相继公布了行政审批事项,“晒”出权力清单;针对“灰色地带”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清理工作也已起步。
人们相信,伴随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中国市场经济将获得更加蓬勃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