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加强大数据共享共用,夯实实名制管理基础。积极会同组织、人社和财政等部门建设运行“人事编制工资一张网”,人员申报、出入编、工资统发、社保登记等日常业务深度融合,打通部门间数据藩篱,让数据多跑路,让基层办事人员少跑腿,做到凡是能够利用网络共享的数据材料,用人单位不再重复提交,大大减少了用人单位工作量。通过共享大数据,各有关部门积极主动提供精准服务,实时联动进行在线监管。 二是加强大数据分类分析,提高机构编制使用效益。根据深化改革和职能转变的需要,及时做好有关数据的分类统计,如通过对各部门具有审批职能的处室和人员统计,为有关审批职能的剥离、内设处室的整合、人员编制的调整奠定基础。在内设机构调整、人员招录、政策性安置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应用,如通过对机关内部管理处室和业务处室的统计分析,针对个别部门内部管理处室偏多的情形,建议其按照突出主业的原则及时整合,做大做强业务处室,提高机构编制效用。 三是加强大数据预测预警,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每年11月底前,由机构编制部门对近三年机关事业单位用编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下一年度用编建议,如通过对市级机关近三年来用编数、视同空编数(退休数)配比情况的统计分析,得出下一年度用编总量为视同空编数80%,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对于超满编单位和因涉及改革编制冻结单位设置一级预警,在办理用人单位用编申请事项时,系统能够自动阻却;对于空余编制仅为1名的用人单位设置二级预警,系统仅对于政策性安置人员给予通过。(督查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