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刊文指出:“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要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事业单位作为政府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也是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溧阳市利用新发展理念整合事业单位资源,优化公共服务体系,补齐民生保障短板。
一、分类施策,挖掘部门公益服务潜力。通过多种方式,最大限度挖掘部门内部资源,对市本级事业单位进行优化设置(学校、医院除外),整合精简比例达30%以上。一是“归类设置”,例如将住建局按照“建设、房产、公用、人防”分类重新组建4个事业单位,减少了8个机构,按业务领域分类设置,大大减少职责交叉,提升事业机构设置的科学性。二是“同类合并”,例如将作物栽培、水产技术等7个股级农业技术指导类单位整合为独立建制的农业综合技术推广中心,将任务相近、业务关联的事业单位合并,整合了专业服务力量和资源,大大提高了事业单位服务能力。三是“撤小并大”,例如将11个独立设置派驻镇(街道)的畜牧兽医站撤并整合为一个独立建制的畜牧兽医总站,加大对“小散弱”事业单位压缩力度,5名编制以下事业单位减少了一半以上,在保证提供公共服务不减少的前提下,机构编制进一步集约化管理,提升综合管理效益。
二、协同合作,部门联手共建优势互补。打破事业单位隶属界限,探索跨部门整合,加大对部门内已无整合空间事业单位的归并力度。一是党群协同共建,分别将科技局和科协,民政局和残联所属业务相近的事业单位进行整合共建,探索设立部门联合党委、党组,加强对共建事业单位的领导,创新考核运行、人员管理等机制。二是部门资源共享,将隶属不同部门、职责任务重叠的事业单位进行整合。例如将全市检验检测类事业单位整建制划入市场监管局下属市场综合检验检测中心,整合服务资源,减少职责交叉。三是构建业务“全链条”,撤销市住建局所属房屋征收与补偿办公室,将其职能并入市自然资源局所属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对“收、储、供”链条实施精细化、规范化、便民化管理, 进一步提升土地收储效益和效率。
三、打造品牌,唱响民生服务“溧阳声音”。以事业单位改革为契机,盘活部门优质资源,精心打造公益服务品牌,有效增强公益服务在群众中的满意度、知名度、好评度。一是打造融媒体品牌。通过整合广播电视台、新闻信息中心、锡剧团机构职能,组建融媒体中心,围绕“传播中央声音,传递溧阳精彩”的职能定位,树立“全省前列,全国一流”的高标准目标,创新体制机制,激发内生活力,提升工作品质和产品内涵。二是打造红色教育品牌。利用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红色教育资源,以市委党校为载体,增挂“江南铁军教育学院”牌子,通过深度整合纪念馆、国防园、文旅公司、水西红色旅游基地等机构、资源、资产,放大红色培训优势,实现资源集约利用,打造国内一流的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品牌。三是打造教育医疗品牌。重点围绕打造苏皖边界教育医疗高地,着力推进南航天目湖校区、省人民医院、省中医院溧阳分院等高层次的联合办学、联合办医,加大义务教育学校“县管校聘”力度,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打造120指挥急救中心,健全院前急救体系,加大专病预防控制整合力度,补齐公共卫生体系短板。
近年来,溧阳市在事业单位改革上不断探索创新,做法和成效得到省、市机构编制部门的肯定。溧阳市还将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聚焦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以建设长三角生态创新示范城市为标准,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