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坚持“严控总量、统筹使用、有减有增、动态平衡、保证重点、服务发展”的原则,围绕全区中心工作和重点民生领域引进人才所需,探索建立“基础编制+”模式,创新编制管理新方式,着力提升编制资源使用效益。
一是超满编单位探索实行“基础编制+周转编制”管理模式。出台《武进区编制周转池实施意见(试行)》,打破编制的区域界限、行业壁垒,建立“周转编制”的编制管理新制度,明确行政编制35名、事业编制60名为周转编制规模,保障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灵活流动,为武进推进现代化建设新标杆提供坚决有力的保障。从严确定周转编制使用条件,优先保障中心工作,着力解决重点任务发展需要、人员结构性矛盾。通过循环收放,实现编制资源的按需使用、动态管理。
二是中小学探索实行“基础编制+统筹编制”管理模式。不折不扣落实达国标任务,针对编制区域分布不平衡、人口流入地现有编制难以满足中小学教学需要的实际,一方面向上争取省级统筹编制,加大跨区域的调剂力度;另一方面在区域挖潜、市域调剂基础上,探索高职备案制,释放部分编制至中小学,优化教师编制合理布局,同时由区内事业单位空编中进行统筹,着力破解“有编不用”和“无编可用”并存的矛盾。
三是部分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探索实行“基础编制+员额备案制”管理模式。深化员额备案管理,推动公办幼儿园、职业学校等实施相对灵活的员额制管理,科学核定下达教育员额总量,落实岗位聘任、合同管理,增强教育人才引进自主权。在公立医院探索建立“基础编制+备案制”的人员总量管理模式,在保证医院核心管理人员和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用编基础上,通过推行备案制,有效缓解公立医院用人需求。
四是部分市场配置资源单位探索推行“基础编制+社会化用工员额”管理模式。结合“放管服”和利用信息技术,再造工作流程,优化岗位设置,节约编制资源,持续推进管理服务模式创新,向科技要编制。在社会化用工员额“只减不增”的总量控制下,转变公益服务方式,高效应用信息技术,机关事务引入智能设备变电站“远程无人值班平台”,通过数据传送,大幅减少值班人员;市民广场统一物业运作,减少社会化用工10人;水利领域自行研究开发水务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精简人力资源成本。同时,加大购买服务力度,在泵站闸站值守、抢修维修、垃圾中转等业务实行社会购买服务,节约人力资源,提升公益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