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作为“全省13个县级综合执法改革试点地区”,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以构建协同高效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为重点,以“三化”赋能,全力打造“综合执法+专业执法+镇域执法”的融合执法模式,持续推动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纵深迈进。
一、优化顶层设计,执法体系科学高效
一是统筹区镇执法改革。按“先区级综合,再执法下移”的思路,区级层面在市场、交通等领域推进执法队伍“多队合一”,一个领域一支队伍;在应急等专业执法领域,优化机构设置,统筹力量配置。镇级层面,率先全面推开镇域综合执法,努力为全市提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二是着力下沉执法力量。分类推动执法重心下移,对城市管理、劳动监察等六大领域,凡是乡镇亟需、易于识别、便于操作的处罚事项,同步进行权限、人员、车辆等资源下沉,对安全生产等专业性较强的领域通过按镇派驻的形式成建制下移执法机构。三是动态优化权责清单。对首批下放的348项行政处罚事项,按照严谨细致、符合实际的原则,结合法律法规的调整,动态更新为427项,提升清单的实效性,为基层执法提供可靠的索引。
二、深化机制创新,机构运行规范有序
一是强化执法规范引领。在全市率先统一镇域综合执法队伍标志、标识、制服等,提升队伍规范化形象。编制《综合行政执法手册》,细化执法办案要求,明确监管要素,精简统一执法文书,完善行政执法“三项制度” “双随机、一公开”等机制,推动执法标准化、公开化、透明化。二是健全执法协作机制。在安全生产等集成性低的领域推行区级部门联合执法,形成常态化机制。明确区镇两级综合执法工作权责关系,建立执法与监管联动、案件移送、协同处置等机制,在镇域范围内构建综合执法、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机构共同参与的统一指挥格局。三是完善执法监督机制。建立镇域行政执法协调监督联席会议制度,邀请法律顾问及法院等参加,突出执法监督的预防作用。加强区镇协同,构建“镇级司法所+主管部门+司法行政”三维监督模式,强化执法监督实效。常态化开展综合执法评议和案卷评查,及时预警和纠正执法问题,确保执法权力规范运行。
三、强化责任担当,水平质效稳步提升
一是能力升级。编制使用向乡镇一线倾斜,探索局队合一扁平化管理体制,压缩内设机构,充实一线执法力量。采取业务培训、结对帮带、“体检式”检查等方式,提升执法水平。打造“精武执法论坛”,以当前执法重点难点热点为主题,为执法队员提供思路探讨、经验交流的平台。二是科技赋能。推动区域治理现代化指挥中心建设,联动镇级综合指挥平台,融合“12345”、污染防治、河长通等监管数据,开展科学研判,将日常监管与综合执法无缝衔接。推广市场领域“简案快办”等掌上执法系统,提高证据采集、文书送达等业务智能化程度,提升执法办案效率。三是哨点前移。探索综合执法“村级哨所”,在雪堰镇试点设立村级“综合行政执法服务站”,1-2名执法队员进村驻点,推动监管关口前移,简化群众举报环节,形成“吹哨报到”快速响应机制,提升处置效率。通过畅通基层与执法机构沟通渠道,实现“监管事项不出村,下放事项不出镇”,提升基层治理中的“见管率” “管事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