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市委编办统筹评估中的“五个关系”,运用“五道加法”推动溧阳机构编制“大”评估体系落地,并将评估结果及时转化,促进机构编制资源优化配置。
一是统筹“上”和“下”的关系,顶层设计+基层探索评估更全面。贯彻落实中办、中央编委先后印发的《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办法》和印发的《机构编制管理评估办法(试行)》的文件精神,按照上级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机构编制管理评估工作。溧阳市委编办以“一引领三驱动”为主线,以机构编制管理评估为“引领”,以人力资源评估、编外用工专项调研评估和全口径财政供养人员调查评估为“三项驱动”,切实推动溧阳机构编制“大”评估工作破题蝶变、破冰跃迁。
二是统筹“大”和“小”的关系,共性指标+个性指标内容更严谨。一方面根据上级要求,制定印发《溧阳市机构编制管理评估指标体系》,设置了“1套简表+4套自评表”对应“党政群事”四类机关事业单位。另一方面结合本地实际,加入地方特色的指标体系,例如将编外人员都纳入了指标管理;对有办件量要求的单位,在编制职数资源向重点岗位倾斜这方面,思考了必要编制量和必要工作量的关系,探索部门内编制动态调整机制,研究制作了编制基准公式。同时分别设置了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共性指标方面,共设置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30个;个性指标方面,由部门结合自身主要职能和日常工作,与编办协商共同确定。例如,市场监管局增设了“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情况”等个性化工作指标。共性指标全面系统、个性指标精准靠实,确保指标体系的设置可操作、可量化、可对比。
三是统筹“内”和“外”的关系,部门自查+实地评估流程更完善。在摸排全市整体情况的基础上,制成“一套表”,即机关事业单位编制情况一览表、科级干部职数一览表、职数占比分析表等。每月实时更新,直观看出各单位体量大小、编制设置、领导职数、人员情况等基本信息。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选取评估对象,分别涵盖大中小型单位和镇街道,在样本选取上,提升了评估的全面性。对内,前期内部自评阶段以“不见面”的方式开展,“让数据多跑路,让部门少跑腿”。排出评估方案,线上函告评估对象,评估对象按照通知要求,对照评估细则,内部率先开展自评工作,准备台账材料。对外,由编办进行实地评估,调研通过“听、查、问、看”等方式,并通过问卷等抽样调查的方式,带着“瞄准镜”查问题,盘查单位的整体情况,通过内外部双向,综合分析,针对每个单位的成效和弱项,拟制评估报告,征求部门意见后正式发文反馈,真正实现了工作的全链条闭环、全流程规范。
四是统筹“分”和“统”的关系,针对治理+常态监督运用更高效。运用“分”的方法。用针对性举措解决个性问题。对评估中发现的个性问题和薄弱环节,采用针对化治理举措,应由部门整改的,例如:卫健局事业单位登记变更不及时等,书面反馈、加强督办。应由编办牵头的,如探索教育系统学校布局的优化和跨学段滚动式编制使用;再如对镇(街道)编制使用效益评估时结合编制周转池,通过盘算各乡镇地域面积、人口密度、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数据,设置三级乡镇指标体系,按照不同比例数值,测算出乡镇(街道)的编制合理配置数值,将空余编制投入周转池,进一步合理规划使用。做好“统”的文章。根据各部门评估结果,建立问题台账,编制问题清单,将整改情况纳入考核,形成常态化监督机制。同时将机构编制评估与市委巡察、选人用人专项检查等工作统筹推进,通过部门联查的方式,查摆问题、剖析原因、推动整改,不断提高机构编制评估工作的权威性。坚持标本兼治抓整改,打好“组合拳”,力争形成“自查—评估—分析—反馈—整改—考核”的评估体系“闭环”管理,全力打通评估工作的末梢。
五是统筹“守”和“创”的关系,标准动作+自选动作运用更广泛。坚持以机构编制管理评估为“引领”,在“守正”中把稳舵盘。以三项特色评估为“三驱动”,在“创新”中寻求突破。通过人力资源评估,点面结合盘点全市所有单位情况。“面”上根据今年出台的延迟退休政策,以最快的速度更新了全市所有机关单位2025-2027年退休人员情况,汇编成册,并及时与旧口径退休人员进行了分析比对,为单位人才引进、招录等情况打好基础桩,力争盘活各单位“进口”和“出口”。“点”上以教育局为例,盘点五年来的学生占比、教师结构配置等相关信息,测算推导未来学位需求峰值,形成评估报告,为未来教师招录或结构分配等情况提供数据支撑。通过编外用工专项调研评估,“三步管理”规范编外人员使用。一是实现员额管理。建立完善了编外用工“先审批,后使用”的工作规范,明确未核定、无空缺、未批准不得使用编外用工。二是实施准入管理。确立了编外用工逢进必考原则,规定使用编外用工必须通过市人社局平台面向社会公开公平规范招录,对编外用工准入有效管控。三是实行实名管理。为全市编外用工建立编制本,要求各单位对编外人员进出、异动及时修改维护,同时完善考核激励以及淘汰退出机制,避免队伍固化。通过全口径财政供养人员调查评估,提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每年统计更新全口径财政供养人员情况,将财政保障的编内外和国企相关人员纳入统计范围,为财政供养数据的利用提供了坚实保障,为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在机构编制“先算再批”管理方面进行了进一步探索,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重要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