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市委编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持续践行为民服务宗旨,强化卫生、教育等重点领域机构编制供给,助力全市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持续巩固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成果。立足发展优化全市事业单位布局。坚持“严控”与“调优”相结合,在上级明确的科级机构限额范围内,围绕市委中心工作,根据事业单位发展实际,重点对资规、商务、全域旅游、党群服务中心等部门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设置。积极向上争取机构编制资源,拓展人员成长平台。聚焦机构职能调整优化协同高效。调整资规系统机构布局,优化下属自然资源所职责区域,激发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新动能。整合中等专业学校机构编制资源,促进我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结合事业单位发展需求,对德育教育、城市管理、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工人文化宫等领域进一步优化机构设置。
二是持续提升机构编制资源使用效益。制定年度用编计划。坚持靠前服务,强化卫生、教育等重点领域机构编制供给,努力破解民生领域编制资源结构矛盾和供需矛盾。根据全市事业单位人员退休情况和空编情况等,测算分析事业人员结构,科学制定年度用编计划并跟踪用编计划的实施,确保人员“只减不增”。用活机构编制存量。加大编制统筹力度,通过机构改革、内部挖潜以及跨单位调剂等方式,周转使用事业编制20名,用于解决全市重点任务的发展需要以及涉及民生事业等部门的用编需求。创新机构编制管理。不断拓宽引才聚才渠道,关注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充分发挥市党群服务中心编制“蓄水池”“周转池”作用、开通“逆向”流动通道,为部门充分履职提供人才支撑,激活事业单位发展新动能。
三是持续优化民生领域机构编制管理。加强统筹管理实现教育转型升级。推进乡镇小规模学校整合撤并工作,科学调整学校布局,完成余桥小学等4所学校的撤并;规范学校股级领导职数和内设机构,严格执行《溧阳市学校内设机构及中层领导职数管理暂行规定》,做好市管学校内设机构设置和中层领导职数配置备案工作;落实关于心理健康教师配备要求,强化相关机构设置;整合教育培训资源,优化相关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保障南航天目湖校区用编,提升高校师资力量。优化管理模式激发卫生系统活力。创新人才招聘方式,发挥市卫生健康服务管理中心作为高层次人才周转池的作用;持续推进公立医院“编制+员额+编外”的人员总量控制模式,推行人员编制备案制管理,充分考虑基层机构自主用人权;探索基层卫生院体制机制创新,根据行政区划调整优化基层卫生院布局;进一步完善镇(街道)村(社区)医疗卫生人员一体化管理机制,提出大学生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情况及编制保障建议方案;根据上级政策口径和工作部署要求,完成疾控中心机构职能编制规定。探索重点领域改革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创新突破,精准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结合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在原工信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的基础上设立产业发展促进中心,促进我市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发展全市未来产业;为契合我市航空产业发展需要,更好承接国家、省、市发展任务需要,强化我市低空经济相关机构和人员编制配备,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机构编制保障。